top of page
影片介紹

影片介紹

《蕭軍六記》圍繞左翼作家蕭軍起伏跌宕的人生,呈現了他所經歷的二十世紀的中國。1931年日軍侵占東北之後,他和蕭紅逃離哈爾濱,在上海受到新文學之父魯迅先生的提携,以《八月的鄉村》蜚聲文壇。從東北到上海、到延安、到北京,蕭軍所交往的文學名家無數,與蕭紅是三十年代最著名的文壇雋侶,與胡風和聶紺弩同爲魯迅“最後的弟子”,與丁玲、艾青、舒群、白朗、羅烽等人的友誼複雜而深厚。蕭軍一直秉承魯迅精神,不願為任何政治黨派左右。抗戰期間,他在延安結識了毛澤東、周恩來、陳雲、彭真等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人,但本人卻一直未入黨。

本片透過導演從2003年至2020年之間對很多文壇名家所作的訪談,采納蕭軍本人1980年所作四次公開演講的錄音做旁白,讓觀衆能夠聆聽他的聲音。同時,跟隨蕭軍蕭紅的旅程,影片呈現了1920年代末的東北,1930年代的哈爾濱、青島、上海、武漢、臨汾、西安、蘭州,1940年代的延安、香港、瀋陽,以及1950至1980年代北京的景象,展示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畫卷。

 

出品: 2022年5月
語言: 中文、英文

製片:蕭大忠,呂濱
導演/剪接:魏時煜
副導演/助理剪接:李晚祺
美術:盧心洋
作曲:羅伯特·埃裏斯·格格爾
錄音/聲效:陳雨茗
視覺效果:張維藩
顧問:蕭燕、蕭玉、蕭耘、袁權
片長:96 分鐘
展映格式:DCP, DVD, MOV

出品公司: Eagle Wind Vision Ltd. 鷹野白風有限公司
發行公司: Eagle Wind Vision Ltd. 鷹野白風有限公司

參見 IMDb

參見 Facebook

預告片

預告片

導演手記

導演手記

拍攝伊始,我試圖尋找一位敢愛敢恨的,經歷戰爭、動亂和背叛都不會扭曲靈魂的英雄。

結果我找到了一群在無邊黑暗中敢於相信光明的人。

 

魏時煜

名家短評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李歐梵

影片內容豐富,訪問特別有意思。熟悉現代文學背景的人(包括我在內)可以學到很多。完成這部電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視覺上非常細緻和令人印象深刻,讓我感動萬分!

哈佛大學教授 王德威

《蕭軍六記》以令人心碎的視角展示了蕭軍的人生故事:他的文學熱情、浪漫追求、革命冒險,最重要的是,他在中國現代歷史最嚴峻考驗中倖存下來的勇氣和堅韌。對於任何對文學和革命感興趣的人來說,這部製作精美的電影是必看的。

 
香港大學教授 黃心村

片導演魏時煜呈現了一位有魅力的當代作家蕭軍的人生與作品。她把蕭軍的親述和其親友的敘述編織在一起,在二十世紀中國漫長和暴烈的歷史事件之中,構成了一個層次豐富的敘述。從視覺帷幕上,浮現出一個獨特、複雜、可親的聲音,述說著根源與旅程,戰爭和革命,悲傷與痛失。這部電影是文人傳記,也是蕭軍時代其他知識分子命運交織的索引。影片延續了魏時煜長時間保存、重構、留存個人聲音的努力,因為這些重要的聲音時常受到被埋沒的威脅。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劉劍梅

《蕭軍六記》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且有力的電影。它展示了一個堅定的中國知識分子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下保持尊嚴、獨立和勇氣是多麼困難。通過使用蕭軍本人的敘事聲音,魏時煜成功地描繪了這位傑出的左翼作家的浪漫和家庭故事,他的文學生涯,以及他在各種令人不安的政治運動中令人驚嘆的「行為語言」。這部紀錄片揭示了現代中國複雜動態中政治與文學、個人與集體之間有趣的相互作用,為現代中國文學研究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魏簡

《蕭軍六記》是魏時煜左翼作家系列紀錄片中最新的一部。這個系列以關注胡風事件的《紅日風暴》開始,接著是關於作家、翻譯家王實味的紀錄片《王實味:被淹沒的作家》,然後是關於女作家蕭紅的《跋涉者蕭紅》。蕭紅曾經和蕭軍有六年婚姻,之後他去了延安,她去了香港,1941年初蕭紅去世時不過三十歲。

蕭軍一向特立獨行,儘管他在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軌道中,作為作家、記者工作多年,但他一直沒有正式入黨。魏時煜利用他在1980年代初期的錄音帶,讓他「自述」他的故事,彷彿一部有聲的「自傳」。片中還包含對其家人、友人、同事、其他歷史見證者的珍貴訪問,比如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又比如在胡風事件中失去自由24年的友人賈植芳。蕭軍所經歷的重要歷史事件,在片中都很突出: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1936年魯迅去世,1950年代對知識分子的整肅,文革中遭受的紅衛兵暴力,及共難的作家老舍自殺……這些歷史場景,都透過色彩濃烈的插畫,以及受訪者們生動的講述呈現出來。

一代人的理想被一次又一次的黨內政治和暴力鬥爭擊碎,蕭軍也在文革痛失幼女,但他保持樂觀的態度,不願被過去的錯誤和悲劇牽絆。本片有效地利用歷史影像,為蕭軍經歷的每個時期也精心選擇了配樂。這部動人的影片,特別是其中呈現的知識分子與政治之間複雜的談判,一定會吸引關注中國現代歷史的觀眾。

 
弗吉尼亞大學教授 羅福林

魏時煜的紀錄片不僅包含了透徹的現代中國文化史的研究,(包括中國文化如何在世界傳播,)也是沈從文所說的「有感情的歷史」。 在這部關於蕭軍的紀錄片中,她把對於學者、親友的訪問,和新聞片、音樂、動畫、插畫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帶有作者風格的文化文本,而作品本身也是華語紀錄片中的範本。

對於熟悉從魯迅到丁玲、蕭紅、胡風、端木蕻良等當代中國作家的讀者和學者來說,本片的故事中仍舊有很多令人震驚的細節。雖未特地強調性別,魏時煜所展示的五四之後湧現的「新女性」,不僅是成績卓著的創作者,也是母親、妻子、女兒和姐妹,她沒有割裂她們在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我不能想像一個對當代中國文化不熟悉的人可以拍出此片,但是我可以說,如果我是一個對中國有興趣的學生,這部片子一定會進一步增加這種興趣,因為其中知情者透露的信息,在大部分英文讀物裏是找不到的。

 
諾特丹大學教授 賀麥曉

魏煜格的《蕭軍六記》是一部動人的傳記,展現了這位文壇浪子所經歷的戰爭、職業和革命。他熱情地為窮苦人發聲,與毛澤東成爲友人,但也在毛時代遭受過多次衝擊,到晚年成爲他所經歷的動蕩年代的見證和記錄者。影片采用了大量罕見的影像素材,配以蕭軍的錄音和當代中國文學學者的訪問。蕭軍和他的親友、同志的故事中,不乏左翼作家、評論家們對於共產黨的支持,以及對於自身理想的忠誠。

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 葉坦 

紀錄片《蕭軍六記》規模頗為宏大,除了描述蕭軍與蕭紅這對三十年代最著名的文壇情侶的悲歡離合,又從蕭軍衍生到中國現代文學及影響現代文學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影片標題與沈復的《浮生六記》默契,但前者格局比後者大,講的是半個現代中國文學史:蕭紅、丁玲、魯迅、毛澤東、胡風、聶紺弩、呂熒、艾青、郭沫若、老舍等逐一亮相;同時抗日救亡、延安整風、歷次文化整肅等依次排出。

《六記》跨度半個多世紀、採訪了二十五位中外人士,處理不好會置觀眾於雲裏霧中,無所適從,所以把影片分為對應六個季節的「六章」來表述是非常明智的。第一季「紅」自然是蕭紅,第二季「芬」是與他相伴半個世紀的王德芬,第三季「友」介紹蕭軍在延安相熟丁玲、艾青等友人,第四季「家」擴展至整個文藝屆及其背後的社會。條分理析,雜而不亂,有點象中國戲曲的折子戲,西方戲劇理論稱之為「分段式描述」,每一折都有各自的主題、起承轉合,由蕭軍的畫外音串起來。

此片取材、節奏、畫外音、攝影、插圖、音樂等均有可圈可點的之處。值得稱讚的是導演努力保持的紀錄片客觀性,點到為止,敘而不評、述而不怨。蕭軍的身世浮沉確與其歷史大背景緊密相關,但影片並沒有站在某個事後制高點來指點當年,也沒有過多地臧否歷史人物。但是它又不是平鋪直敘記流水帳,而是筆則筆削則削,把價值判斷交給片中人物。比如呂熒,其文名並不如片中其他文人彪炳,但他在生死攸關時刻的仗義敢言是值得記載的,而本片則給了他應得的篇幅。

蕭軍詩云「但得能為天下雨,白雲原自一身輕」,中國文人從來就不乏載道精神,蕭軍的故事牽扯了整整幾代人。 

 
慶應義塾大学名誉教授 長堀祐造

この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フィルムは、蕭軍という作家の人物像を余すところなく描いていて、出色の作品である。蕭軍、蕭紅、胡風、王実味をはじめ、魯迅の系統を代表する人物、その他、現代文学史の錚々たる人物、さらには中国文学、現代史の分野の第一線で活躍する内外の研究者が多数登場して、それだけでも興味は尽きない。しかし、この作品を貫く重要な柱、実は毛沢東と魯迅である。

新中国での個人に対する批判キャンペーンは、毛沢東の個人崇拝確立のためにあったとかなりの程度言えるだろうが、文芸面でもそれは例外ではない。死せる魯迅は毛沢東によって、政治的に徹底的に、かつ恣意的に利用される一方、魯迅精神を体現する蕭軍や胡風、王実味らは迫害されたり殺されたりした。

蕭軍が文革を生き延びたのは、幸運だったというほかない。蕭軍の延安での毛沢東との交流から、文芸講話や延安整風での毛沢東への抵抗、そして、新中国での迫害。よくぞ、精神の平衡を保ちながら生き延びたものだと思う。先妻、蕭紅への思いも感動的である。作中、一貫して流れる蕭軍の肉声は、邪悪な歴史(当然そこには日本の中国侵略が含まれる)、卑小な精神に負けない、彼の思想と精神性をよく表していて、効果的である。

蕭軍、胡風、王実味らに共通するのは、剛直(耿直)な精神であり、それは魯迅の精神に連なるものである。このフィルムの最後で、劉再復が、これこそ中国が必要とするものだと指摘していたが、まさにそれは今、非合理と独裁が跋扈するこの世界が必要とするものであろう。この作品は、そのことも教えてくれる。

本片把作家蕭軍這個人物形象塑像塑造得很立體,是出色的作品。除蕭軍、蕭紅、胡風、王實味之外,片中還出現了魯迅一系的其他代表人物,都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大家。受訪者中,還有活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領域第一線的國內外研究者,單憑這一點,就讓人感到無窮興趣。但其實,貫穿整個作品最重要的支柱,是毛澤東和魯迅。

新中國針對個人的整肅運動,是毛為確立個人崇拜才出現的這個說法,在相當的程度是可以這麼說的。在文藝的領域裡當然也不例外。一方面,死去的魯迅,因為毛在政治上的需要,被徹底地、恣意地解讀和利用。另一方面,體現了魯迅精神的蕭軍、胡風、王實味,或者被迫害,或者被殺害。

蕭軍在文革中能活過來,只能說是幸運。他在延安與毛的交流,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發言,在後來的整風運動裏面,蕭軍都抗拒毛的理念,他在新中國受到迫害順理成章。蕭軍靠保持了精神的平衡才活了下來。他對蕭紅的思念非常動人。片中一直貫穿的,是蕭軍的敘述聲音,對邪惡的歷史(也包含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的反抗,在地位卑微時精神上也不服輸,是蕭軍的精神和思想的透徹表達,也是本片感染力之所在。

蕭軍、胡風、王實味等人所共通的「耿直」的精神,是和魯迅精神相通的。如劉再復在影片最後所指出的,蕭軍這種精神,正是今天最需要的,對今天我們所處的不合理和專制的世界來說,這種精神確實是非常寶貴。這部作品教會了我這一點。

名家短評
媒體報導 & 導演相關文章

媒體報導 & 導演相關文章

bottom of page